扫一扫直达手机版
|
民建海师支部主委、教授 田中景
一、经济特区的含义以及党中央做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决策的意图
经济特区是指国家(或地区)在其关境以外划出的一定范围内,修建或完善基础设施,实行免除关税、降低税率、放宽外汇管制等优惠待遇,吸引外商开展业务活动的区域,其目的在于通过扩大开放繁荣本地区的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和外汇收入。经济特区包括自由港或自贸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形式。
1980年8月,国家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充分肯定了经济特区取得的发展成就并提出:“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1987年,邓小平同志会见外宾时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根据党中央决策,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3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海南经济特区坚持锐意改革,勇于突破传统经济体制束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到海南省的差距。2017年,海南GDP4462亿元,超过西藏、青海、宁夏,位居倒数第4位;台湾3.9万亿元,台湾GDP相当于海南的8.76倍,距离三十年前党中央的期望和要求还差得很远。
二、新时代经济特区的战略定位及党中央赋予海南的新使命
经济特区要把握好新的战略定位:(1)经济特区要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同各国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往来,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要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对外开放,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2)经济特区要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平台。要勇于扛起历史责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在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3)经济特区要成为改革开放的开拓者。要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规律,不断形成新经验、深化新认识、贡献新方案。(4)经济特区要成为改革开放的实干家。要积极培育崇尚实干的环境,务实求变、务实求新、务实求进,为实干者撑腰,为干事者鼓劲,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推动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新时代,海南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创新思路、凝聚力量、突出特色、增创优势,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三、海南应该怎样做
1.优化环境
海南要根除慵懒散的习气和“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弊病,下大力度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在放管服方面力争推出重大举措、取得明显成效。
2.集聚人才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以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思路已经显得陈旧,今后应该更多依靠人力资源来推动经济增长,在此背景下,各省各市纷纷加大人才吸纳力度,人才争夺战越演越烈。海南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海南已提出了到2025年吸纳百万人才落户的口号,但是在住房和汽车限购的背景下,出台具体的哪些人才(具有什么学历、什么职称或职务或称号)可以不受限制,哪些人才的具有什么条件的配偶给予安排工作,子女安排哪级哪类的中小学入学等具体举措。
民建会员要与广大海南广大干部群众一道,抓住历史机遇,凝心聚力,撸起袖子加油干,不辜负党中央的期望,向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2018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