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2024年全国两会专栏2024年海南省两会专栏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 政治交接主题教育专栏学习贯彻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2022年全国两会专栏2022年海南省两会专栏2021全国两会专栏中共党史学习教育专栏履职能力建设年专栏民建海南省委学习贯彻中共海南省委第七次党代会精神专栏民建海南省第六次代表大会专题民建海南省委学习贯彻大研讨大行动活动精神专栏传达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全国两会精神学习宣传专栏纪念“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发表海南自由贸易区(港)建设我为海南自由贸易区(港)建设献一策民建海南省委会六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2019全国两会专栏不忘合作初心 继续携手前进2020海南省两会专栏我为加快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作贡献2020年全国两会纪念民建成立75周年、民建海南省委会成立30周年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专栏2021年海南省两会专栏2022年海南省两会喜迎二十大2023年海南省两会专栏2023年全国两会专栏“凝心铸魂强根基、 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专栏
website qrcode

扫一扫直达手机版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补齐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的调研报告

发表时间:2017-09-27 17:10

民建海南省委会调研组

“十三五”期间,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强调:要使热带特色农业真正成为优势产业和海南经济的一张王牌。省委、省政府把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列为12大重点产业之一。为落实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特别是为中共海南省第七次党代会提供决策参考,民建海南省委会围绕做强做精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加快补齐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作为今年调研协商的重点课题。成立了由蒙晓灵主委为组长,以会员企业家、会内专家学者、机关干部组成的调研组,先后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并赴海口、澄迈等市县走访考察农业企业、种植园区和生产基地。同时,坚决落实中共海南省委部署开展的百日大研讨大行动活动,重点围绕十大重点内容中的“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这一课题,赴海口、临高、儋州,再次召开有关农业部门、会员企业家、专家学者参加的专题调研座谈会。调研组通过大研讨和大行动,深入了解我省农业发展情况、开拓了视野、找到了差距,深化了认识,提出了加快补齐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的思路和重点建议。

一、海南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海南农业发展始终稳中有进。在全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宏观背景下,全省农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539.8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000.18亿元,2016年比上年增长4.2%,占全省GDP的24%。“五基地一区”初具规模。海南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以国家冬季瓜菜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天然橡胶基地、海洋渔业基地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为主导的热带特色产业体系。2016年,冬季瓜菜、热带水果、天然橡胶、畜禽、花卉和水产品等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突破70%。冬季瓜菜年出岛343.7万余吨,热带水果年出岛280万余吨,供应国内外180多个城市,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10公斤左右,是国家重要的冬季“菜篮子”和热带“果盘子”。新型经营主体壮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成为引领海南农业发展的主力军。2016年,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162家,新增合作社2327家,累计达到14879家。海南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6年,海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3元,同比增长9.1%,增速快于全国0.9个百分点。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今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题,对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6月,海南省被财政部列为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省份。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打造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王牌”的实施意见》。这为海南打造王牌产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提升海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海南农业农村发展短板问题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偏低。农田水利设施不健全,缺水问题突出,田间水网建设相对薄弱。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积409.9万亩,有效灌溉率仅为34.9%,远低于全国52%的平均水平;旱涝保收农田面积252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23%。近年,西部地区干旱凸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土地超负荷耕作导致地力逐年下降。海南现有常用耕地628万亩,每年的复种指数高达200%,部分耕地甚至达到300%,而全国为150%以下。化肥和农药过度使用,畜禽粪污、田间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不高,造成一定的面源污染。冷链体系、农业检测、疫病防控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体系远不适应现代农业要求。如农产品面临运输“瓶颈”。海口至北京和海口至上海两条“绿色通道”,基本是由长途货车组成,运费高、周期长、运量小、货物损耗较大,并受到包装、配送和保鲜技术等条件限制,不能有效解决质量要求。生鲜农产品产后预冷处理及冷链运输系统相对落后。目前,海南农产品的保鲜局限于冰块降温,容易造成热带农产品冷冻腐烂。

(二)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优,农业发展存在低质低效问题。农业品牌“小、散、弱”,农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不特”的问题比较突出,区域性主导产业相对较少,低效产业的比重仍然较高。如槟榔是功劳最大的,但700亿的产值,只有100亿是在海南,甘蔗干过广西,苦丁茶州人拿去了天然橡胶,胡椒,木等,如果没有加工做后,价格会低到人要。灵芝和牛大力产业存在“食药两难”的问题。特色产业竞争力趋弱,东南亚和台湾对我省热带特色造成很大冲击。市县找不到方向,品种多、环节多,企业多。内地能种的都成不了品牌产业,连山东都是竞争对手。北方大棚和两广云南等省份蔬菜挤压我省冬季瓜菜市场空间,作为“五基地一区”的“国家冬季瓜菜基地”建设,在我省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但现实情况却是在去冬今春,泡椒才4毛钱一斤,佛手瓜5分钱一斤,甜菜批发1块钱,田里5毛6,这种价格连采摘的本都不够,只能让其烂在地里。我们始终没有办法解决瓜菜不好买的问题,冬季瓜菜依然受寒冬暖影响很大看天吃饭,和与市场有效对接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跟内地比,海南享誉全国的农业知名品牌较少,规模小而分散,技术落后,品种更新慢,抗风险能力弱,同时也存在“重品牌,轻生产”现象,海南农产品绿色、生态、高端的品牌效应没有充分凸显。农业产业链条有待延伸,农产品加工业仍是“短腿”。农产品加工业存在加工原料缺乏保障、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整体加工水平不高、园区规划不够合理等问题。

(三)农村改革滞后造成农村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农业支农投入不合理。虽然近年来,财政支农惠农投入持续增加,但投入名目多、额度小、条块分割等造成的弊端日益凸显,撒胡椒面式的支持方式往往导致“事倍功半”甚至是“事与愿违”,支农政策存在内耗和相互冲突,扶持资金得不到充分的优化配置。农村金融创新不够,金融支持门槛高。农村金融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在项目建设、金融保险等方面缺少有效支持。如农业金融中,小额贴息贷款等“惠农金融”做得比较好,而支持产业发展的“强农金融”相对不足。目前农业保险特别是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尚不健全。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不健全。根深蒂固的“祖宗田”意识,使农民参与土地流转意愿不强,适度规模经营进展缓慢。现代农业是规模化、园区化、资本化,共享农庄、田园综合体、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冷库、田头设施等存在基本的用地需求。当前,农业用地矛盾突出,现有农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能满足农业项目建设用地,甚至出现违法用地问题。农业人力资源短缺。在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日益多元化和农业生产基地偏僻、经营理念不科学、薪酬待遇低等因素影响,人力资源缺乏问题突出,“谁来种地”正在成为普遍面临的现实挑战。

(四)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够。农产品生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香蕉枯萎病、槟榔黄化病、柑橘黄龙病等重大病虫害多发,成为影响农业健康发展的“顽疾”。生产安全质量控制等方面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琼中绿橙产业受柑橘黄龙病的危害,收获面积从最高3万亩减至目前5000亩左右。近期由于动物疫病的不断发生,尤其是我省个地区感染了布鲁氏病(人畜共患病),影响了广大养殖业主饲养牲畜的积极性。也影响广大市民对我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整个畜牧业经济形势逐渐下滑。从我4个生猪生产与效益信息监测县(宁、东、澄迈、琼中)数据,从2月份到6月份,生猪出场平均从每公斤16.94元降13.41元 销售收入1934 元降至1650元;利润由每353元 降至104元。

(五)农业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不强。海南农业发展面临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海南大部分农产品仍以农户生产经营为主,呈现出“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缺少外向型龙头企业,一方面使许多有出口市场的优良品种因组织不到货源而无法出口;另一方面分散经营也使生产的质量难以控制,无法适应进口国的技术标准。目前我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比较薄弱,在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尽管有14879家,但运行良好的不多,出现空壳合作社现象,集约化经营1000亩以上的仅247个;我省仅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省级龙头企业162家,不足全国总数的1%,而且规模较小,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仅2家、超过10亿元的仅4家,数量和质量都与“王牌”产业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六)三产融合不深,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没有形成新的动能。由于南农业发展较为落后,三产融合发展滞后,产业体系不顺,不能有效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承一接二连三”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五方面: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一产与二产的融合不深,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始终是待补的短板另一方面,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并且不均衡。从总体上看,各地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无论从休闲农业总量,还是从农业园区规模、开发的形式等,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仅相关管理、服务质量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需求,而且投资和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不在少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休闲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和持续稳定增长。三,农业信息化发展明显滞后。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不够健全,信息资源采集利用覆盖面不广,信息采集利用还主要限于农业系统、本条线、本省、本区域,对市场信息、涉农信息、国际信息采集利用较少,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及业务工作网络化仍处于起步阶段。四,人才缺乏,技术落后。例如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发展中,专门人才缺乏。许多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科技含量和组织化程度不高,不仅缺少技术装备,更缺乏创新意识,重引进不重创新,重模仿不重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不高。,土地流转效率低,本整合落后。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粗放,盘活潜力巨大,但没有效满足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除了财政扶贫资金和银行的少量贷款外,产业资本很难对农业农村实现投放。

三、海南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省农业农村在结构优化和效率提高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取得明显的成效,但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不断积累演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科技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不断深入,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和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整合程度不断加深,我省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不健康、不可持续、缺乏竞争力的问题日益突出,已形成制约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

(一)经济基础薄弱导致发展水平较低海南虽然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但经济欠发达是海南最大的省情。这跟海南建省较晚,发展起点低,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等因素紧密相关。这些突出问题,制约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成色”,制约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质量”,也制约着海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我国人均GDP 53817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农村居民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据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海南人均GDP44252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2.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53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53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4.6%;海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3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5.8%。2016年海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4044.51亿元,虽同比增长7.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位列全国倒数第4,仅高于西藏、青海、宁夏。与全国人均GDP排名榜首天津115613元相差了71361元。

   

(二)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是制约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一直以来,政府、社会认为只要给予农业农村发展以政策、资金、技术等的扶持,就一定能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但实践证明这种简单的分立的政策扶持是不够的,支农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综合性有待提高。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农业、农村三者是一个有机体,农业持续发展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持续发展是农业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与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和市场需求相适应。但过去以来,我们一直执行的是“头痛医头,脚痛治脚”扶持策略,认为农民没有资金,我们就给资金;没有技术,我们就给技术;没有就业,我们就给就业;实际上是扶持过后,农业还是落后,农村还是没有发展,农民还是贫困。 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政策,是否应考虑资源整合与农业资源、农村发展生态环境相适应,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发展规划,才可以推进农业农村的改革创新、健康发展、农业生产的提质和农民的增收。比如,我省经过“工业立省”、“房地产立省”、“生态立省”等,最终确立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建设美好新海南”的发展思路,就是一次发展认识的飞跃。

(三)农业基础建设历史欠账过多导致农业农村发展严重滞后

农业基础建设历史欠账过多,是导致海南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农田水利设施不健全,农业农村水网建设相对薄弱,生产性缺水问题突出,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农业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个别地区存在向工业用水倾斜的现象,一定程度造成农业用水不足。三是冷库、冷链体系、农业检测、疫病防控、粗加工等农产品初加工体系建设落后,导致农产品往往与市场脱离,农产品出现“地板价”或者丢弃现象频发。特别生鲜农产品产后预冷处理及冷链运输系统的落后,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不可预估的风险。四土地撂荒问题严重。农业土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全省有二三十万亩的撂荒耕地。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种地效益低下,大量劳动力外出造成农业劳动力减少,从而失去了投入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是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同时加上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没真正到位,农田水利设施废弃也加剧了土地撂荒的速度。五是农产品物流运输水平低限制了农业农村发展。海南现有物流企业90%以上为个体户或中小规模企业,货运车辆吨位普遍偏小,农产品运输85%依赖外省车辆,物流主体“零、散、、弱”问题突出。

(四)农业农村人人才资源紧缺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






2014 年海南省统计年鉴,海南省从事与农业相关的第一产业人员约为 222.45 万,但全省共有农村实用人才仅12.03万人,平均每万名乡村人口拥有231人,平均每个行政村拥有45 人,农村实用人才占乡村劳动力的比重为4.48%。造成海南农业农村人人才资源紧缺的原因主要于两点:一是农村业、创业环境差,导致大量青壮年流出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现象普遍存在,农村空心化趋势严重;二农业农村受教育文化程度水平普遍不高。海南省统计年鉴登记2013年底数据显示,南农村初中、高中、中专文化程度人员所占比例超过了7成。这种农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与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我国发达地区存在巨大的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会更大。农业农村人人才资源的紧缺,严重制约了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理事长必须是农村精明强干的人,办事人员一般都要有专业素养,社员也要积极肯干,这样才能把国家的财政支农资金利用好,充分整合政策、资金、土地、劳动力,充分开拓产品市场,把自身生产经营和外部市场完美对接,才能实现农业农村的科学发展。我省虽然在工商注册的农村经济合作社有14879家,但集约化经营1000亩以上的仅有247家,合作社空壳现象严重,这与农业农村人人才资源的紧缺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五)农业农村未能形成新型经营主体集聚效应

当前,新型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农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现阶段它们已经发展成为我农业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农业是海南的优势和特色产业,也是我省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我省农业发展迅速,一批品牌农产品享誉全国。这些品牌农产品普遍由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创建和发展。但一个省区的发展,不能只依靠几家龙头企业单打独斗,而是要由数量众多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大户共同发展,形成集聚效应,才能真正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质增效。但综观近几年发展情况,海南农业依然小、散、弱,“王牌不王”’、“专业大户不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专”。”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龙头企业‘不龙’。”当前,海南省农业龙头企业与国内其他省份“龙头企业”相比,规模小、发展水平低、资金筹措难、带头示范作用不强是我省“龙头企业”的特点,较难发展农业“龙头”作用。以香蕉品牌企业为例,21世纪初期,以万钟、祥麟等香蕉品牌为代表的海南香蕉,曾成为全国香蕉产业的风向标,一度击败了以菲律宾为代表的进口香蕉。但现今,万钟的主业换成了菠萝,祥麟的香蕉种植面积所剩不多。”二是“农业专业大户”不仅“凤毛麟角”,而且小而不强,难以发挥当地农村带头作用。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庞大,但不专不精,市场生存能力弱。据了解,我省某一农业大成立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正常运营的不到20%。农业只有达到适度规模经营,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竞争力。说到底就是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

(六)农业效益受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

在市场机制下,农产品供需会自发对接,形成相对稳定的匹配关系。但受我省乃至我国农业生产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农产品供需失衡问题较为严重。从农产品成本与价格上分析表现为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工、土地和原材料等的成本不断提高,致使农产品成本持续增长,农产品价格倒挂现象严重。另一方面,不仅北方大棚和“两广”、云南、台湾等省份的农产品挤压我省农产品市场空间。而且,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低,形成了对我国、我省农产品的价格优势,我国与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推进,激烈冲击海南农业的“热带特色”,同质化、低端化农产品的价格不仅没有上涨空间,反而很有可能进入“下行通道”。受国际贸易环境影响,今年上半年水产品产量83.26万吨,下降了14.3%。

四、对策与建议

通过大研讨大行动,我们虽然看到了发展中的短板问题,但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我们认为,农业农村的发展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海南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省第七党代会精神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注重解决体制机制问题,从根本上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以新的发展理念破解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

(一)建立农业农村发展高位协调的领导统筹决策机制。建立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和高位推进及各部门协同支持的工作机制。探索成立我省农业农村发展领导小组(或决策委员会),由省委或省政府的领导担任组长,有农业、发改、财政、林业、科技、商务、农垦等部门负责人和各市县负责人积极参与组成工作组,负责全省热带高效农业重大事项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决策决定以及发展的方向、规模和方式。在高位推动下,各单位密切协调,积极配合,推动项目建设,科学积极统筹引导农业农村发展。

(二)勇当经济特区改革“排头兵”,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三权分置”改革,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体系,科学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省内形成一批实力强劲的和规模经营的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发挥集体效应作用。打破“小而全”、产业雷同的传统生产格局,根据市场导向、效益优先的原则,对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按照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生产条件,选准适宜的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特别要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在项目建设、环保政策、金融保险、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引导企业通过订单农业、土地入股、劳务用工等多种形式,培育“常青树”“百年老店”式农业龙头企业。最终形成独具海南特色的全产业链农业经营体系和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自发形成一定规模的区域性产业市场,带动农业农村的整体发展。

(三)扎实推进省域“多规合一”改革,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原则,明确主体功能分区,明确十二个重点产业、六类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五网”、百个特色产业小镇和千个美丽乡村的统筹布局,划定生态环境、基本农田等管控红线,限定开发建设边界,合理确定土地、岸线、岛礁、海域、江河湖泊、地下资源等核心资源的开发时序、规模和强度。建立健全实施“多规合一”的长效机制。发挥好《海南省总体规划》对各部门规划、各市县规划的管控、约束和指导作用。完善省与市县规划分级管理体制,全面提升规划管控能力。适时出台“多规合一”改革的相关法规。完善规划实施监督、严格执法、责任追究、信息公开等制度。加强土地、海域、财税、投融资和生态补偿等方面的政策创新。“多规合一”框架下,形成与“多规合一”相配套的制度保障体系,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政策保障。一是争取南繁基地建设规划和配套的政策尽快出台,支持海南建立南繁优良品种交易所。二是争取国家加大对海南冬季瓜菜标准化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将冬季瓜菜基地建设纳入国家投资项目。三是争取国家对海南天然橡胶产业实行目标价格差额补贴、国家贴息商业收储等政策,支持建设200万亩核心胶园。四是争取国家对海南大宗鲜活农产品过海费用给予补贴,减低流通成本。

(四延长和重构农业农村产业链、价值链,打造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要吸收和借鉴日本“六次产业”和我国农业产业化经验,以农业为基础,充分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推进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按照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的方向,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农产品直销、饮食业、休闲农业等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产业链,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升农业农村产业的综合价值。要按照有利于农民分享增值增收的方向,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充分分享农业农村发展成果

(五释放正确的市场信息和政策引导信号,既发挥市场信号的导航灯作用,也要发挥政策信号的指挥棒作用。要以降低价格扭曲程度、矫正资源错配方向为基础,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的原则,稳步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坚持“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增强政策弹性,改变只涨不降的刚性预期,建立农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模式,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农业政策转型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型。

(六以绿色产能的增长接替边际产能的退出,保证农业农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要注重培育绿色、生态、高端知名农业品牌,优化产品结构,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动农业发展由依靠物质要素投入驱动向依靠科技进步驱动转变,提高土、肥、水、药等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节本增效。要促进以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区域公共品牌培育、品牌营销为抓手,实施品牌农业创建工程。做大做强有自己特色的产品,把有本地特色的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热带水果、花卉、冬季瓜菜、南药基地等热带特色产业,应不断的创新品种、技术和产销模式。支持莲雾、柠檬、蜜柚等特色水果和南药、咖啡、胡椒、桑蚕、雪茄等特色产业做大规模,打造品牌,发展精深加工,创造区域性优势主导产业。

(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和生存能力。第一,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实施标准化农田改造工程,完善水利设施,改造提升农产品产后预冷处理及冷链运输系统,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业物联网技术。第二,补齐农业科技支撑短板。整合资源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实施生态循环农业、测土配方施肥、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等一批科技创新行动。以国家南繁育种基地建设为抓手,推动种业创新。第三,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培养一批乡村工匠式人才,打造高素质现代生产经营者队伍。第四,补齐强农金融支持短板。利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和金融资本支持农业,扶持一批农业企业上市融资。财政盘活收回农业项目沉淀资金安排要向特色高效农业项目倾斜。逐渐降低“财政直补”比例,推进加大贴息贷款、股权投资、以奖代补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第五,探索成立海南热带农业发展基金、海南现代农业担保基金,解决资金瓶颈问题。组建海南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建设重大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第六,加大农业保险保障力度,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开发农产品产量、目标价格、气象指数等新型保险产品,构建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制度。

(八) 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全新的农业经营主体结构,促进中小企业与农业农村发展融合。推进中小企业和农民的合作,有效利用各自的经营资源,通过共同合作,实现新产品的开发、新产业的整合,拓展生产和需求领域以及新劳务等,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经营的综合价值。企业有市场、资金、技术和管理等优势,农民有土地、劳动力等的优势,再加上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形成互补组队,实现优势集中。企业应制定一套严格的生产标准,狠抓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将农民、家庭农场或专业合作社纳入到企业的生产分工体系中来,形成强大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适当鼓励农民加速土地流转,引导其往“土地租金+农业工人+收益分成”或“土地租金+农业工人+股份制”方向发展,既可调动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保障农民的长远效益,也可助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应加快现代产业园的建设,推动公司+农户+合作社模式的良好运营,健全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吸引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进入。应统筹规划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通过产业带动、技术带动、全产业链带动等方式反哺农村,带动周围农民致富。

(九)激活农业农村人才创业动力和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水平。政府要加强引导,在农业农村中构建大学生、农村青年的创业平台,通过政策、资金、技术和服务等的扶持,吸引有水平的知识分子、掌握专业技术了解政策的人员回乡或者到乡创业,让农业农村成为吸引人才的“新摇篮”。要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使之成为支撑企业发展的人才,以及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者。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提高村干部的能力和水平,让他们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推动者、参与者和分享者。

(十)加强农产品地初加工政策和机制建设,推动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对外交流合作。海南作为连接中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他国家的战略支点,充分发挥了热带农业对外合作的优势,建立海南农业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将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等建成农业对外合作重要平台,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动“政、研、企”协同配合、抱团出海,支持企业到海外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在推动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对外交流合作中,加强农产品地初加工政策和机制建设,真正帮助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建立起农产品储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设施,降低产后损失,提高产品质量,选择最佳销售时机,参与加工环节以及提升产后处理技能,促进实现产品销售的价值增值。

                    民建海南省委调研组

                        20179月13